首页 大会新闻 会议日程 演讲嘉宾 组织机构 参会指南 资料下载 合作单位 往届回顾 酒店预订
EN 登录 论坛申请 个人报名 团体报名
大会新闻
CNCC news
修复版开国大典视频火爆朋友圈的背后秘密是? 时间: 2019-10-09

巴黎圣母院、敦煌石窟、故宫的文物,都是全人类的瑰宝,科学界一直试图永远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CNCC2019中国计算机大会第三天( 10月19日)下午,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A202会议室,两院院士、清华美院教授、深圳大学校长、敦煌保护专家、故宫数字化保护专家、阿里优酷视媒体生产专家、西北大学教授等不同领域专家将会给您带来文化遗产保护最前沿的技术分享。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既不能再生,也不能永生。所以每一次文化遗产的浩劫都牵动着大家的心。

“文化遗产的珍贵,源自她的脆弱和不可再生”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烧毁的不是一栋800多年前的建筑,而是千年人类历史文化留给现代社会的瑰宝。他的毁坏给全世界的文物安全都敲响了警钟。

  

我们要知道,敦煌石窟的风依然那么凛冽,虽然我们动用了很多保护手段,依然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

故宫门前依然人群窜动,虽然有着技艺高超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修缮着,但还是难以阻挡时间的侵蚀。

还有那经典镜头、古老的字画、珍贵的摆件,在时间面前都无力抵挡。可喜的是,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我们虽然不能让原版的文化遗产永生,但是依然可以通过数字化记录。

据《国家地理》报道,早在2015年,建筑历史学家就通过激光扫描技术精准的记录了巴黎圣母院的全貌。一座数字化的巴黎圣母院已经完整的保留下来,误差仅有5毫米。虽然重建还很漫长,但是“硬盘里”的巴黎圣母院却保留了这份希望,我们依然有机会目睹这千年建筑。

同样,最近国内也有一个视频刷爆了朋友圈,他既不是超火的电视剧,也不是当红流量小生,而是开国大典原始影像。

 图片来自网络

这段70年前拍摄的影像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发出,迅速传遍了微信朋友圈,不够高清的画面不够立体的声音让很多人热泪盈眶。在激动之余我们发现了,这段视频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难道70年前的中国,摄影技术已经这么先进了吗?

当然不是,这是通过现代化技术修复的,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手段。

数字化保护在文化遗产上的应用,除了老片修复,还有文物保护,例如故宫为了保护和复原文物,专门成立了故宫文物医院,并配备了三维打印、具备物理冷热性能的先进设备进行修复。同样敦煌壁画和石窟都在进行着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不仅是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也是面向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前沿研究课题。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将测绘、信息、化学与考古等学科综合集成,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建,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传承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于弘扬五千年中华文化,提升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支撑,奠定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CNCC2019专门发起“文化遗产与数字保护”技术论坛,给您带来最新的前沿技术分享,聊聊文化遗产与数字保护的进程。

论坛时间:10月19日下午13:30-17:30


时间

讲者

报告

题目

单位

13:30-14:00

李德仁

武汉大学教授,两院院士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与应用

武汉大学

14:00-14:30

李清泉

深圳大学校长,欧亚科学院院士

壁画智能风格分析、风格变换与虚拟修复

深圳大学

14:30-15:00

吴健

研究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

敦煌石窟数字化构建与传承

敦煌研究院

15:00-15:30

徐迎庆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美术学院)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清华大学

15:30-16:00

吕晓刚

故宫资料信息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故宫文物三维可视化及遗产监测的探索

故宫博物院

16:00-16:30

江文斐

阿里巴巴资深技术专家,优酷媒体生产负责人

优酷老片修复技术实践

阿里巴巴

16:30-17:00

耿国华

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破损兵马俑数字几何虚拟复原方法研究应用

西北大学


论坛主席

徐迎庆


徐迎庆博士是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美术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2018);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兼任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阿里巴巴自然交互体验联合实验室主任。他曾担任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的课题负责人,也曾和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多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与开发。加入清华大学之前,他曾在微软公司亚洲研究院工作,任主管研究员。他在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和技术专利;有多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实际产品之中。他还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会议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等。他是CCF杰出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学会会员、ACM会员、IEEE高级会员。

李波


李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CCF多媒体技术专委会主任。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感知、大数据智能、航天信息智能计算、智能硬件。已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40余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共安全监控视频安全共享与特征分析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国家973计划项目“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首席科学家。在本领域重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有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项。研制的边海防视频处理与传输系统已在全军哨所和重点地区装备600余套,无人机传输与视频分析系统已用于10余型无人机,遥感图像融合处理系统已用于14颗军用民用卫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

讲者和报告简介

李德仁

个人简介:李德仁,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遥感、地理信息学家和教育家,活跃在对地观测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现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德仁长期在教育战线工作,共培养博士200余名,为我国培养此领域高层次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850余篇,被引用超过24000次。李德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 项(其中4 项排名第一、1 项排名第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 项(均排名第一)、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2012年,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全世界仅有10人享此殊荣。

报告题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与应用

摘要:全球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生存环境受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文化遗产不能永生,也不能再生。利用现代测绘、遥感、空间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建立数字文化遗产档案,支持数字考古、艺术陈展、保护监测、交流传播和数字创业,可以使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永生。本报告以敦煌莫高窟、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建筑和长城数字化存档、修复与保护为例,生动地叙述了武汉大学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方法及其应用。

遵照国家领导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和推进“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我们建议国家启动由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紧密交叉的“一带一路”数字文化遗产重大科学工程专项。

李清泉

个人简介:李清泉,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校长,973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将测绘理论、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结合,实现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关键技术突破再到高科技产品研发,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在基础设施安全运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广东省人才特支计划;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引用10000余次,H-index 51;获得“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才等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壁画智能风格分析、风格变换与虚拟修复

摘要:敦煌壁画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如何让这些古壁画活起来、用起来以传播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报告将结合国家“973计划”项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从三个方面介绍课题组在壁画保护方面的工作:1)基于绘画风格分类的壁画创作时代识别。绘画风格是判别壁画创作时代的重要信息,然而不同画家对同一壁画的绘画风格判断可能存在分歧;课题组研究了一种较客观的方法,利用深度学习进行绘画风格编码和分类,基于分类结果对六幅存在争议的壁画进行断代,结果得到敦煌考古专家认可。2)壁画线描图自动上色与风格迁移。敦煌壁画整体上具有相似风格——敦煌特色,研究绘画风格迁移,将普通照片进行敦煌风格化,对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研究了对线描图的彩色化,以及敦煌壁画风格迁移方法。3)线描图辅助下的破损壁画虚拟修复。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居住破坏等影响,大量壁画存严重破损,直接在大面积破损上进行纹理结构恢复将非常困难并且容易产生风格偏差;课题组利用画家临摹和创作的线描图作为结构辅助信息,对相应的破损区域进行结构和纹理恢复,实现高质量的虚拟修复。

吴健

个人简介:吴健,研究员,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兼职教授,兰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多年从事敦煌石窟与古遗址的摄影和视觉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理念和艺术风格,摄影作品和研究论文多次发表于国内外刊物,获第15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大奖(最高奖),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摄影类”。主持和参加多个国家级学术研究课题和项目,主持“数字敦煌”项目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实施,技术辐射至全国7个省12处全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在国内外策划举办数字敦煌展览25场次。

报告题目:敦煌石窟数字化构建与传承

摘要:敦煌石窟是集建筑、壁画和塑像为一体的石窟群,历经千年、蕴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数字敦煌项目是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石窟珍贵资料,并且能够永续利用。本报告回顾数字敦煌项目的发展历程,介绍该项目涉及的关键性技术,以及数字化成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弘扬中的应用,面对数字敦煌项目所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展望数字敦煌煌项目的未来。

徐迎庆

个人简介:徐迎庆博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美术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2018);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兼任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阿里巴巴自然交互体验联合实验室主任。他曾担任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的课题负责人,也曾和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多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与开发。加入清华大学之前,他曾在微软公司亚洲研究院工作,任主管研究员。他在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和技术专利;有多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实际产品之中。他还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会议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等。他是CCF杰出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学会会员、ACM会员、IEEE高级会员。

报告题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具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的进程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众多的文化遗产正在面临失传的危机。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前沿研究课题。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今天,全球从事艺术学、考古学、设计、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的专家精诚合作,共同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这个报告中,我将结合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设计的案例,与大家分享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与设计工作。

吕晓刚

个人简介:吕晓刚,故宫资料信息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1977年生, 200  1年7月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工学学士。2001年8月进入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原资料信息中心)至今,主要从事故宫古建筑及文物藏品数字化保护及展示的应用研究。自2003年以来,参与故宫与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合作开展的“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项目,参与“中和殿木结构搭建工艺虚拟再现”、“养心殿建筑及陈设数字记录与虚拟复原”、“倦勤斋内檐装修数字记录及虚拟展示”,“延禧宫灵沼轩虚拟复原”、“宁寿宫花园数字记录”、“故宫数字沙盘”等多个古建、文物数据采集、加工和展示相关的项目,参与《三大殿》、《养心殿》、《倦勤斋》、《灵沼轩》、《角楼》等虚拟现实节目的策划,并担任数据采集、加工和虚拟现实程序开发的技术负责人。目前主要负责故宫古建大修、文物藏品等基础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技术和标准研究,以及整个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网络规划,并组织实施。

报告题目:从数字文物到数字遗产——故宫文物三维可视化及遗产监测的探索

摘要: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保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86余万件(套)。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为了将这份宝贵遗产世代传承,故宫博物院结合三维数据采集加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从可移动文物的三维数据获取与展示,再到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地的监测与保护等多个维度开展了各类尝试。我将分享故宫博物院在文化+科技的时代,是如何运用最恰当的技术手段服务于文物保护工作,以及在下一步针对数据层面所展开的挖掘与探索。

江文斐

个人简介:江文斐,阿里巴巴资深技术专家,优酷媒体生产负责人,十余年视频编码、图像处理经验,获国际专利40余项,多个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期刊审稿人。他首创的“窄带高清”技术,目前已成为互联网视频行业的标配。他和团队所打造的云上媒体生产服务,为优酷、淘宝、钉钉,以及阿里云全球上万家客户的点播&直播业务提供了每天上亿分钟的视频处理服务。2018年在优酷推出世界杯50帧极清直播,HDR等一系列高品质观影体验,致力于推进视频行业高端体验的普惠与画面、音效的全面革新。

报告题目:优酷老片修复技术实践

摘要:优酷通过超分辨率视频增强技术、AI机器学习批量去噪、去模糊、去划痕、去闪烁、去抖动、高帧率等,修补之外更重新调色(HDR)修复解决老片修复问题,让工业化成为可能。2006年单机工作室修复一部两小时左右的电影需要数十天甚至上百天的时间;现在通过异构计算平台,修复一部经典电影到4K级只要1小时。截止目前,优酷已完成超过1000部+经典剧集的修复重映。本次将分享背后的技术实现。

耿国华

个人简介:耿国华,西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获国家教学名师,2015年获“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曾任西北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指委两届副主任11年,现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大学计算机教指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杰出会员,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理事长,陕西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等领域创新性研究。近年主持国科金面上项目5项、973前期预研、中奥合作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省部级重点多个项目,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智能信息处理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发明专利11项,担任国科金重点项目《破损文物数字几何虚拟复原方法研究》主持人,与秦陵博物院等单位合作完成多项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与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奖16项。主持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4项,主持2门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编教材20余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5部,教育部精品教材3部,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3部。

报告名称:破损兵马俑数字几何虚拟复原方法研究应用

摘要: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王冠上的明珠,兵马俑出土多破损。以其为代表的破损陶质文物具有破不改质、损不变形、几何形态可修复的特点。西北大学可视化研究所研究团队针对碎片模型拼接需求,研究提出了模型空间智能计算方法,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两途径拼接修复方法,构建数字几何复原技术体系,突破匹配效率与质量瓶颈。本报告介绍破损兵马俑数字化修复与展示关键技术,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在秦兵马俑考古发掘、修复、展示上,实现了秦兵马俑的数字化保护、虚拟修复、兵马俑阵列展示,智慧博物馆建设,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电话:010-6260 0336
邮箱:cncc@ccf.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6号
联系我们
参会报名:010-6260 0336
论坛、活动:010-6256 2503-22
合作与展位:010-6256 2503-27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计算机学会 技术支持:北京中科辅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6-10)6260033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