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会新闻 会议日程 演讲嘉宾 组织机构 参会指南 资料下载 合作单位 往届回顾 酒店预订
EN 登录 论坛申请 个人报名 团体报名
大会新闻
CNCC news
金鸡湖畔好科研,5g+边缘引热点 时间: 2019-10-22

10月19日下午,由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主办的“5G与边缘智能技术论坛”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A103举行,会议厅内大咖齐聚,群贤毕集。

10月19日下午,由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主办的“5G与边缘智能技术论坛”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A103举行,会议厅内大咖齐聚,群贤毕集。论坛邀请了7位相关领域专家深入研讨5G时代下边缘计算和AI技术相互融合的新发展与新应用,并取得圆满成功。在此,要特别感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本论坛的大力支持与赞助!

CNCC2019|5G与边缘智能技术论坛由国防科技大学郭得科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并与天津大学王晓飞教授共同主持。论坛邀请了东北大学王兴伟教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标准与产业发展部高级产业发展经理黄还青,挪威奥斯陆大学张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杨旸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杨鲲教授,中山大学陈旭教授,中国移动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宋雪飞七位相关领域专家作了精彩报告,吸引了众多与会者到场。

论坛伊始,论坛主席、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郭得科对论坛背景进行了介绍,他表示,随着数据量的继续增加以及数据处理多样化的要求,基于云端的大数据处理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实时性不够和带宽不足等。新的数据需求也催生了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这便是边缘计算所产生的大背景。与此同时,5G为边缘计算带来新的机遇,激活了更大垂直行业的应用。5G和边缘计算是相辅相成,集中应用的。

第一位讲者是东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兴伟,此次论坛上王教授作了题为《工业物联网、5G与边缘计算》的报告。

在此次报告中,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工业物联网的研究背景和国家战略,并指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重视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发展。工业物联网表现出六大典型特征:智能感知、泛在连通、精准控制、数字建模、实时分析和迭代优化。与此同时,5G和边缘计算将成为工业物联网发展的推进器。5G提供用户所需的连接灵活性,驱动标准物联网构建。边缘计算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则具有邻近性、低时延、高带宽、高安全性几个重要优势。面向未来,王教授引入了5G与边缘计算+工业物联网的几个典型案例,并提出三大发展方向。智能化改造是我国工业物联网下一步发展的核心,而服务需求提升成为工业物联网生态发展的重要推手,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发展将成为我国工业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第二位讲者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标准与产业发展部高级产业发展经理,边缘计算产业联盟需求与总体工作组副主席黄还青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华为在边缘计算领域的思考与实践”。

此次报告中,黄经理指出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结合支撑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为特征的行业数字化升级与转型,并从产业、业务、本质三个方面阐述了对边缘计算领域的思考与理解,他认为围绕着边缘计算一定会出现新的技术体系。接着围绕华为及ECC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在边缘计算领域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华为基于“连接+计算”战略,聚焦“鲲鹏+昇腾+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围绕云边缘、边缘云及云化网关三大落地形态布局边缘计算产业,推进“Huawei inside”模式聚合激活产业生态。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汇聚超过240家会员伙伴,围绕三大产业平台(商业、技术、产业营销)开展边缘计算探索,主要开展了ECNI、ECII、边云协同、边缘安全、开源平台、OPC-UA over TSN等重点产业项目,打造超过40个Testbed,并与超过15个产业组织形成广泛深入合作,有效推进边缘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位报告嘉宾是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终身正教授张彦。张彦教授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EE通信学会绿色通信与计算技术委员会主席,IEEE杰出讲师。张教授作题为《边缘智能驱动5G Beyond》的报告。

张教授首先指出边缘智能是移动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主要基于用户和基站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一是用户数量日益增加,复杂异构、具有移动性。二是基站的维度增加,日益复杂。而与此同时,人工智则可以成为能够解决大规模复杂网络,进而挖掘隐藏信息的工具。针对上述分析,张教授给出了边缘智能的分层架构,并介绍了边缘智能的一些相关应用,例如: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电网等。接下来,张教授介绍了有关边缘智能在D2D的内容共享中的应用,其主要利用DRL方法进行资源的分配和共享,包括配对方式和资源分配方法. 并引出了两个思考:移动边缘计算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另外,目前边缘智能的研究方法大多基于DRL方法,那么下一代DRL方法又将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我们继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第四位报告嘉宾是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教授杨旸。杨旸教授是IEEE Fellow、 上海雾计算实验室联合主任;科技部“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前期研究开发”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杨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赋能无线通信网络》。

杨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无处不在,那么算力也需无处不在。而云计算、雾计算、边缘计算之间是相互关系,相互协作的。由此基于云边端协同计算,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支持了机器人协作救援、AI与艺术的融合等多种创新型方案。例如AI和艺术的融合:AI会根据人的移动轨迹产生墨水痕,这种产生是传感,处理,控制之间的联动。如果人停留的时间长,墨水的形状大小将会产生更多的变化。从智能到生活,走得慢,并不代表你获得的少,可能会看到很多。现场气氛轻松愉悦,报告内容丰富,精彩。

第五位讲者来自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杨鲲。杨鲲教授是国家特聘专家,网络融合实验室主任,杨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来自空中的移动边缘计算和通信”。

杨鲲教授首先引入触觉互联网,即对触觉和嗅觉进行感知和传输,但是由于时延问题,触觉互联网很难实现。但是通过边缘计算和通信的协同与融合,可以给触觉互联网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杨老师表示边缘智能可以由以下两点进行突破:其一,算法一定要简单,其二,算法一定要分布。边缘智能与无人机的结合,是边缘计算、存储、通信与 UAV的结合。从单个无人机到多无人机协同,分别从优化模型构建,算法设计,实验验证多个角度对各个场景进行了分析求解。最后杨教授对未来空中通信进行了展望,他表示未来会实现空天地海的一体化网络,而我们也相信边缘计算会为这片网络提供助力。

第六位讲者来自中山大学的教授陈旭。陈旭教授是国家青千,“百人计划”青年杰出人才,珠江创新团队带头人,并担任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陈教授演讲的题目是“面向边缘智能的协同”。

陈旭教授首先引入介绍了边缘计算的兴起背景,他表示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人工智能能为边缘计算提供哪些助力。陈教授认为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彼此赋能。从边缘计算赋能AI的角度来说,深度学习网络的规模很大,把大型网络进行部署很难做到实时性。陈教授将实时边缘智能分为离线与在线两个部分,离线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做到在精度和时延方面的tradeoff,在线考虑模型优化,网络的切分状态,做到自适应调整退出点和切分点,自动化智能部署。接下来,陈教授介绍了几种AI负载边缘计算的方案,包括自适应学习驱动的边缘服务迁移方案,短边云协同调度的联邦学习等。陈教授的报告为边缘智能的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论坛最后的报告嘉宾是中国移动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宋雪飞,主要负责中国移动边缘计算总体技术及策略的研究、边缘计算产业推进及开放实验室建设工作。宋雪飞演讲的题目是“5G时代的边缘计算与智能移动网络”。

宋雪飞女士表示5G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来新功能,这是由消费性向产业性的转换。与此同时,5G+AI也催生了大量的行业应用,例如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宋女士指出对于边缘计算我们仍有以下的思考:边缘计算的边缘在哪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打造边缘计算生态?边缘计算需要集中管理等。

接下来的圆桌讨论环节由天津大学王晓飞教授主持。针对边缘计算是否会消失的问题,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黄还青经理认为,如果从边缘计算解决了什么问题出发,那么边缘计算不会消失,我们需要统一的接口,新的技术体系,但是还是存在连接多样性,未来实时性可能不是严重的需求。随着算力的发展,各方面的问题还会存在,所以边缘计算也会存在。郭得科老师认为计算模式的演变有各种形式,比如服务器端、对等计算方式。终端导致我们和环境的交互方式发生了变化,边缘计算使得我们和数据走的更近了。另外一个趋势是终端的计算能力可能会消失,边缘计算能力的释放和建设会有很多变化,等到环境基础设置进一步增长之后,边缘端的算力可能会进一步扩宽。

针对研究工作者如何投入到边缘计算的研究工作中的问题,陈旭老师认为,边缘计算的进步很快,高校与企业的比较,需要按照团队的特点来进行不同的定位。中国移动院宋雪飞女士认为,目前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环境很好,但是现在往往需要进行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边缘计算和AI目前已经进行了相互的融合,如何将学科进行交叉,既是应用也是帮助。

最后,在观众提问环节,现场观众踊跃积极,气氛热烈。针对边缘能力的增长,是不是代表着云中心的退化和消失的问题。杨旸老师认为边缘计算的算力的增长不会导致云计算中心的消失,比如一个公司的体质,类似人类的体系架构,有CEO的存在,也有具体职员的存在,所以协同是必然的。

另外,针对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的时候,是跟随热点还是坚持原先扎实的研究方向?张彦老师认为,两个途径均可,一个领域做了很久,剩下的内容可能就是硬骨头了,需要把这些内容进行深入。虽然出现了很多概念,但是他们都是去中心化的发展过程,所以虽然热点很多,但是有共性特征,需要紧抓这些共性特征。

王兴伟老师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阅读之后很多领域是相通的,把其他领域的概念引入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会是新的研究议题。比起啃硬骨头,要学会学习学科交叉。各位专家演讲人的积极的讨论与耐心回答,为到场听众指明了研究方向。

最后,天津大学王晓飞教授对今天的论坛做出总结,对在场观众表达了感谢。精彩的论坛告一段落,但不会就此结束,我们对5G与边缘智能的探讨还在继续。权威、前沿、专业的思想今天在此汇聚、激荡,未来我们也将一起探讨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计算机学会
电话:010-6260 0336
邮箱:cncc@ccf.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6号
联系我们
参会报名:010-6260 0336
论坛、活动:010-6256 2503-22
合作与展位:010-6256 2503-27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计算机学会 技术支持:北京中科辅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6-10)6260033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