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10月26日13:30-16:30
地点: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室304
论坛议程
第一场 术业有专攻,论青年学者发展的深度
13:30-14:15 引导发言
1)唐杰清华大学
演讲题目:用“咖啡”的精神做研究
摘要:我在香港科技大学做短期访问期间,有一次在实验室一楼的咖啡厅偶遇杨强教授。我说这几天 咖啡喝得太多,感觉有点儿上瘾,需要戒一戒了。 杨老师说:“为什么要戒呢?上瘾也不一定是坏事呀。如果我们作研究能像喝咖啡一样上瘾,又何愁研究做不好呢?”。是啊,“上瘾”便是人生的精彩所在,无论是研究,还是其它事,只要专注、努力,就一定能做好。我将把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从如何入门到如何成为合格博士介绍研究心得。
2)纪守领浙江大学
演讲题目:从无线网络优化到人工智能安全
摘要:最初接触科研时,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无线网络容量分析与协议优化。读完第一个博士后,忽然觉得应该做些系统,于是又去读了信息安全的博士,直至现在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本次报告将简要介绍我的研究经历,分享一些研究过程中的失败与经验,结合当前研究兴趣,介绍我们在人工智能安全方面的一些工作,简要总结机器学习安全的一些研究进展,对当前主流攻防算法进行评估。
3)刘譞哲北京大学
演讲题目:用读武侠小说的视角看计算机科研
摘要:自进入北京大学开始计算机专业本科算起,弹指已近二十载,从事计算机软件的科研工作也有十五年了。有幸在北大软件所研究团队学习、工作和成长,从对科研一无所知到如今初窥堂奥,经历了我们的工作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转化、服务社会并逐步产生影响力的过程。而作为一个武侠小说爱好者,每每在科研道路上,从武侠小说中暂别挫败和失意,获取积极力量,竟然还慢慢发现科研与武侠有几多相通之处。此次报告尝试分享一些我从武侠小说视角看计算机科研的浅陋拙见和经验教训,期与大家共勉。
14:15-14:30 自由发言和QA
第二场 博闻而强识,论青年学者发展的广度
14:45—15:30 引导发言
1)张超清华大学
演讲题目:从一个01世界到另一个01世界
摘要: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都是由0和1构成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有着相通之处,也有迥异的地方。数学,追求自洽的形式系统,却遭遇不完备定理的天花板;计算机科学,以图灵机为灵魂,却被停机等不可判定问题萦绕。本次报告将从演讲者求学和研究经历展开,介绍其从数学转向计算机安全研究的历程,并分享计算机安全研究的一些不成熟的心得。
2)夏鑫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
演讲题目: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青年学者发展之路
摘要:我是一名正宗的土博,但是我几乎一半的读博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我与世界各地约100多位合作者们合作过论文,我参加过30余次国际会议。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研究策略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研究视角,弥补了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思维定势。在本次演讲中,我将汇报我是如何开展全球化科研合作,以及用论文作为例子介绍如何将全球化合作融入到实际科研中。
3)胡大宁南方科技大学
演讲题目:关于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想法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对其他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许多复杂商业问题的研究既需要大数据分析的能力也需要识别各商业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出现了结合计量经济学和机器学习的交叉学科研究新趋势。作为一名有计算机教育背景的管理学研究者,我想通过介绍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大家分享我对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想法,特别是关于商学与计算机研究的交叉融合。
15:30-15:45 自由发言和QA
第三场 圆桌论坛:青年学者的发展是广度优先还是深度优先?
16:00-16:30 嘉宾讨论
主持人 王梁昊 浙江大学
参与嘉宾:
唐 杰 清华大学
刘譞哲 北京大学
夏 鑫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
张 超 清华大学
胡大宁 南方科技大学
纪守领 浙江大学
讲者简介
长聘副教授 清华大学
唐 杰
CCF YOCSEF 2018-2019主席,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计算机系副主任、清华-工程院知识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曾获杰青。
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10000多次(个人h-指数54)。主持研发了研究者社会网络挖掘系统AMiner,收录1.36亿科研人员、2.31亿科技文献,吸引了220个国家/地区800多万独立IP访问。曾担任国际期刊ACM TKDD的执行主编和国际会议CIKM’16、WSDM’15的程序委员会主席、KDD’18大会副主席以及IEEE TKDE、ACM TIST、IEEE TBD等期刊编委编委。
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KDD杰出贡献奖。
副教授 北京大学
刘譞哲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系统软件、服务计算等。
近年来在ACM/IEEE Transactions和WWW、ICSE、OOPSLA、MobiCom、UbiComp等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5次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提名奖”、2次入选IEEE Transactions的Spotlight Paper;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电子学会迄今唯一的技术发明特等奖。在WWW、KDD、ICSE、CIKM、ICDCS等会议任TPC。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委员和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云计算大数据专委会秘书长。
助理教授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
夏 鑫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讲师(终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工程、软件仓库挖掘和经验软件工程。
夏鑫于2009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浙大大学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浙大计算机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至2017年12月。他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从事博士后阶段研究工作,师从Gail Murphy教授(ACM Fellow,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UBC副校长)。从2018年2月起,夏鑫在蒙纳士大学担任讲师。迄今为止夏鑫发表了107篇论文,包括6篇IEEE Tra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期刊论文和5篇ASE会议论文。部分论文获得国际会议奖项,其中 2篇论文获得ACM SIGSOFT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ASE 2018 和ICPC 2018)
副教授,清华大学
张 超
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导),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求是杰出青年学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主要研究系统和软件安全,尤其是自动化攻防方向。研究的自动化方案挖掘100多个CVE漏洞;防御方案获得微软BlueHat竞赛特别提名奖;自动化攻防系统获得DARPA CGC机器自动化攻防竞赛初赛防御第一、决赛攻击第二。另参与蓝莲花战队获得Defcon CTF攻防夺旗赛2016年第二名等国内历史最优成绩。
研究员,浙江大学
纪守领
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佐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信息安全专业系主任、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兼任佐治亚理工学院Research Faculty,入选国家“青年千人”、浙江省“千人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安全、数据驱动安全、隐私保护与大数据分析,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长聘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
胡大宁
南方科技大学终身副教授,2004年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商学院获管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11年开始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商学院信息系统系任助理教授。2018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并回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任职长聘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融科技、商务数据分析和商务智能。共发表40多篇论文,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顶级期刊MIS Quarterly, JAIS, DSS在内的17篇期刊论文,以及10篇国际信息系统年会ICIS的会议论文。
主持和参与了包括瑞士自科和中国自科联合支持的SSSTC大数据研究项目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
执行主席
CCF YOCSEF杭州 主席
邓水光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14年)、斯坦福大学的访问学者(2015年),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微软学者、百人会英才、求是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是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是IEEE Senior Member、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CCF服务计算专委会常委、CCF软件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智能专委会青年委员。
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发工作,包括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年来,在IEEE TPDS、TOC、TSC、TCYB、TNNLS、TASE、ICWS等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Google Scholar累计引用2100余次,H指数26。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三部学术专著《工作流系统设计与关键实现》、《服务计算与技术》、《Service Computing: Concept, Method and Technology》(Elsevier出版社)。
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先后于200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ICSOC'2017最佳论文,WWW'2017最佳POST提名奖,SCC'2012最佳学生论文奖。
CCF YOCSEF杭州 AC委员
王梁昊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5年获浙江大学通信工程学士学位,2010年获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2011年1月-2013年5月浙江大学学科博士后。2013年5月起在浙江大学信电学院担任教师工作。
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AI芯片设计,主要侧重于场景重建与增强现实、深度学习与语义SLAM。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11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授权。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401390)、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8F010004、LQ14F010005)、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1R09003-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2T5054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10491804)、华为公司创新研究计划项目(YJCB2011042RE)等。作为骨干参加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1033-001-007-002)、863计划(2012AA011505)等项目。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IEEE Member)、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CCF YOCSEF杭州AC委员、中国立体(3D)视像产业联盟会员。获评“中国裸眼3D系统标准编制优秀个人”、“中国裸眼3D系统标准编制优秀工作者”、“中国3D产业年度优秀工作者”。
获评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浙江大学信电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浙江大学校友集体婚礼“最想见到的老师”。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CM 2017浙江大学参赛队指导老师,获二等奖(Honorable Mention)。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 2016浙江大学代表队指导老师,获东部赛区三等奖。